2024年天津韩国学第三届学生论文分享会于7月12日在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本届分享会通过线上形式邀请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师生与天津师范大学师生共同参与。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艳玲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亚非语学院朝鲜语系副主任金慧子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田月梅副教授、郑香兰博士出席了本次分享会。分享会由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金爱华博士主持。
副院长李艳玲教授向本次分享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希望通过此次分享会的分享与交流,提高学生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尤其为天津地区韩国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贡献力量,为韩国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为推动中韩文化交流与互鉴做出更大贡献。
本次论文分享会分为三部分,分别由4名研究生,7名本科生结合自己的论文做发言。
第一部分学生各自从语言学、翻译学、历史文化等多视角产出了较为独到新颖的韩国学研究成果。加大了韩国学学术论文数量,改变以往仅做本科硕士翻译毕业论文设计的模式。呈现出与其他两届座谈会的不同,拓宽的思路和视角。
天津外国语大学本科生于馨同学的论文《关于“边城”和“雷雨”美学含义分析比较》,在论文研究难度上创造了本科生的新高度。冯倩同学的论文《天津市景区公示语的中韩翻译偏误分析》中指出很多景区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错译和误译,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翟诗琪同学论文《太行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朝鲜义勇军遗址为例》,基于实地调研提出保护该红色资源的政策建议及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幺佳柯同学论文《儒家思想对韩国敬语体系文化的影响力研究》对于韩国儒家思想对韩语语言的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是由3名本科生分享翻译毕业论文的感受,同学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介绍了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天津师范大学白洁同学毕业论文运用翻译目的论对《钱学森传》(97-104页)进行了翻译,并对翻译实践做出了总结。张晋丽同学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钱学森传》(57-64页)进行了翻译,介绍了毕业论文的撰写经验。这两篇对即将开始做毕业作品的同学具有借鉴意义。天津外国语大学宋林晓同学的长篇小说《我爱的这颗星》(节选)的韩中翻译实践报告,分享了文本选取经验,观点突出、逻辑清楚,对于韩国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参考意义。
第三部分是由4名研究生分享翻译实践报告,介绍各自的论文撰写及毕业论文设计经验。
天津外国语大学葛宇涵同学在吉尔口译模型指导下,以《2022年医药品GMP政策发布会》为例,撰写了韩中模拟口译实践报告,验证了吉尔模型对于医疗领域韩中交替传译的指导意义,证明了该理论在指导口译实践方面的优越性,完善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张浩然同学以先行谓语限制为例对韩国语‘-었-’与汉语‘了’进行了对比研究,在语言学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研究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卞文玉同学关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韩模拟口译实践报告——以“中医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为例,采用生态翻译学为指导理论,通过中医药论坛的关注方向和各位专家学者的演讲,结合论坛会议类口译的特点和中医药的专业要求,探究中医药类口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王静怡同学关于释意理论指导下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为例,将开幕式致辞与主旨报告环节的发言内容作为任务对象,在释意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模拟交替传译实践。
分享会结束后,金慧子、田月梅、郑香兰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金慧子老师肯定同学在选题和论证方面做出的努力,指出了学生们在立论结合方面有待提升。田月梅老师肯定了同学们在韩国学论文撰写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研究依据要有理有据,希望同学们多多投入到韩国学研究中去。郑香兰老师强调了选题在需注重可比性研究的同时也要注意甄别误译的译者来源问题,翻译实践报告需做好选题和案例分析,对学生们今后撰写论文提出了宝贵意见。最后,金爱华老师对本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
本次活动得到了全球重大招标韩国学孵化型项目(Seed Program for Korean Studies)的资助,该项目致力于提升朝鲜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次论文分享会的召开,不仅为学生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使朝鲜语专业学生在论文撰写及学术研究方面有很大收获,为同学们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经过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同学的交流互鉴,拓宽了学生们撰写论文的视角,鼓励从韩国学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及历史等多领域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相信本次分享会将激发学生在韩国学方面的科研热情。